今年以来,四川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川府发[2005]3号)的要求,继续实施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投资、拓宽就业渠道、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季度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796.72亿元,增长19.4%,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主要特点
1、民营经济总量增加,比重提高
今年1季度,四川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6.0%,高于上年同期2.6个百分点,成为四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增加值依次是129.31亿元、398.73亿元和268.68亿元,占全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5.0%、53.0%和36.1%。分行业看,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已超过同行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分别占相应行业的53.0%、61.2%、67.1%和72.9.7%,民营经济已成为这些行业的发展主体和重要力量。
2、队伍壮大,实力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的日益改善,各地政府蓄水养鱼、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在1季度全省民营企业中,个体经营户为154.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0.3万户,同比增长7.1%;私营企业 18.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 4.3万多户,同比增长 30.1%。个体经营户户均注册资本1.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个百分点。
3、拓宽就业门路,增加税收收入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成为城镇居民就业的主渠道,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经。1季度,全省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494.1万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40.7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53.4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8.2万人和21.3万人。民营企业表现出了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民营经济在自身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1季度全省民营企业(包括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创造税收(含国税和地税)44.09亿元,占总税收的19.7%,成为四川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税收28.04亿元,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16.05亿元。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
4、发展加快,增速提高
今年以来,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1季度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9.4%,高于同期GDP增速和公有制经济增速。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0%,第二产业增长28.9%,第三产业增长12.9%。分别比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快3.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快10.3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2.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9.2%,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增长25.8%,港澳台经济增加值增长21.7%。
5、贡献突出,后劲增强
由于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1季度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64.7%,在全省GDP增长13.0%中,民营经济贡献了8.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8%、44.7%和15.2%,在第二产业民营经济中,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超过40%,为41.4%。可见,民营工业仍是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民营经济内部构成看,个体私营经济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中,个体私营经济贡献率达60.4%,外商、港澳台经济贡献率分别为3.1%和1.3%。
2006年1季度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
|
增加值(亿元) |
增长速度(%) |
对GDP的贡献率(%) |
民营经济 |
796.72 |
19.4 |
64.7 |
个体私营经济 |
752.24 |
19.2 |
60.4 |
外商经济 |
30.24 |
25.8 |
3.1 |
港澳台经济 |
14.24 |
21.7 |
1.3 |
第一产业 |
129.31 |
8.0 |
4.8 |
第二产业 |
398.73 |
28.9 |
44.7 |
工 业 |
342.1 |
31.8 |
41.4 |
建筑业 |
56.63 |
13.1 |
3.2 |
第三产业 |
268.68 |
12.9 |
15.2 |
6、个私为主,地位显著
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在民营经济中仍占绝对优势。在1季度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752.24亿元,占94.4%,占全省GDP的43.5%;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30.24亿元,占3.8%,占GDP的1.7%;港澳台经济增加值14.24亿元,占1.8%,占GDP的0.8%。与去年同期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提高了4.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经济提高了0.2百分点,港澳台经济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在全省民营经济增长19.4%中,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率为93.3%,拉动全省民营经济增长了18.1个百分点。
7、投资加快,结构优化
我省民营经济投资增势强劲,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完成投资182.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民营经济投资比重达到25.2%。民营经济投资的加快,改变了投资结构,从过去主要靠政府和银行投资求发展的格局逐步改变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资结构,减轻了政府投资压力,分散了投资风险,使民营经济投资成为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8、活跃市场,拓宽领域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41亿元,增长14.3%,与去年同期相比,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68.0%提高到68.3%。在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份额占61.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份额占67.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已成为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9、各地民营经济发展良好
今年1季度,全省各市(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从总量上看,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位居全省首位,达245.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96亿元,约占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的29.6%;市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前10位还有:德阳56.48亿元、绵阳53.77亿元、宜宾46.50亿元、乐山40.29亿元、泸州39.43亿元、资阳36.79亿元、南充36.65亿元、内江35.55亿元、达州35.5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各市(州)民营经济总量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中,有4个地区民营经济总量较上年增加7亿元以上,即成都增加39.96亿元,绵阳增加9.16亿元,德阳增加8.78亿元,宜宾增加7.74亿元。从各地总量的分布看,各市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可划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都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45.9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9.6%,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0.1个百分点。
第二层次:包括德阳、绵阳、宜宾、乐山和泸州5个市,它们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在60—40亿元之间。5市合计236.4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8.4%,与上年同期持平。
第三层次:包括资阳、南充、内江、达州、凉山、自贡、广安、眉山、遂宁等9个市(州),它们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在40—20亿元之间。这9个市合计286.8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34.5%,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
第四层次:包括攀枝花、巴中、广元、雅安、阿坝和甘孜等6个市,它们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在20—2亿元之间。这6个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合计62.0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5%,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四川各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加。从速度上看,2005年1季度全省21个市(州)民营经济仍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增速居前10位的分别是:南充19.5%,资阳19.4%,眉山19.1%,乐山18.5%,绵阳和甘孜18.4%,遂宁18.3%,成都18.2%,泸州、宜宾和阿坝18.0%。
从各地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看,超过50%的有18个市州,其中,巴中、乐山、资阳、广安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73.7%、71.6%、70.8%、70.7%。
2006年1季度各市州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市(州) |
民营增加值(亿元) |
增长速度(%) |
对GDP的贡献率(%) |
市(州) |
民营增加值 (亿元) |
增长速度(%) |
对GDP的贡献率(%) |
成都 |
245.98 |
18.2 |
65.7 |
眉山 |
25.48 |
19.1 |
62.6 |
自贡 |
32.28 |
15.5 |
57.3 |
宜宾 |
46.50 |
18.0 |
67.4 |
攀枝花 |
16.63 |
15.2 |
31.7 |
广安 |
28.65 |
17.5 |
70.7 |
泸州 |
39.43 |
18.0 |
67.1 |
达州 |
35.54 |
14.5 |
52.8 |
德阳 |
56.48 |
16.6 |
60.5 |
雅安 |
11.67 |
17.2 |
57.4 |
绵阳 |
53.77 |
18.4 |
60.1 |
巴中 |
14.66 |
13.8 |
73.7 |
广元 |
12.72 |
16.5 |
54.2 |
资阳 |
36.79 |
19.4 |
70.8 |
遂宁 |
22.85 |
18.3 |
63.3 |
阿坝 |
3.87 |
18.0 |
41.2 |
内江 |
35.55 |
15.0 |
60.6 |
甘孜 |
2.54 |
18.4 |
41.9 |
乐山 |
40.29 |
18.5 |
71.6 |
凉山 |
33.05 |
16.1 |
52.4 |
南充 |
36.65 |
19.5 |
64.7 |
|
|
|
|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正视存在的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大做强我们的民营经济。
1、观念有待更新,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尽管我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民营经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但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仍较陈旧,仍存在着封闭、保守、落后的意识,这种思想观念不改变,民营经济就难以实现大踏步发展,就会停滞或倒退。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营经济能够“富民强省”。
2、民营企业总量少、企业家素质偏低。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民营企业起步晚,积累薄弱,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叫响全国、全省的名牌产品还较少,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实交税金与发达地市相比处于落后位置。个体私营企业中,绝大部分还属于家庭作坊式,真正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户数量很少。此外,我省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偏低,企业信誉度不高,缺少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不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有着浓厚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缺乏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企业的胆略和勇气。有的法律意识淡薄,经营极不规范,搞短期行为,违法违章现象时有发生。
3、资金短缺,融资难度大。资金不足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目前对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还不健全,担保的条件苛刻,程序较繁琐,使企业很难取得贷款,尽管各金融机构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4、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是民营企业相对集中于发达城市。由于成都、德阳、绵阳、宜宾、乐山和泸州市等地集中了较多的上规模有效益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主观上有流向这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工作就业的趋势。二是交通沿线发展快,偏远地区发展慢。凡有铁路或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其民营经济单位数量多、从业人数多、营业收入高。三是区位因素影响深。川西平原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势十分明显。1季度成都、德阳、绵阳、宜宾、乐山和泸州6个市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民营经济的58.0%,其中,成都占了全省民营经济总量的30%左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川民营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民营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名牌战略,立品牌,创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三是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信贷。要不断完善民营担保体系,采用行业协会支持,有实力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及国内外担保机构担保,通过财政注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等多种渠道,扩大担保金规模,增强担保能力,加大银行信贷力度,多渠道向社会融资。同时积极推动“银企合作”确保企业资金正常运转,开辟出一条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新路。四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度,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民营企业要融入资本流动和购并浪潮,实现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参与资本流动和集聚,通过上市、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加快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