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四川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4875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0位;经济增长率达到10.6%,居第11位,表明四川经济已走出调整阶段而步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期。我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跳出四川看四川”,从全国范围内对四川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工业化程度、分配状况和需求结构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分析。
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比较
1990年四川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8%,此后便逐年下降,1994年达到4.28%这一最低点后,又逐年上升,经过近10年的恢复发展,2002年四川GDP达到4875.12亿元,占全国的4.76%,和2001年相比,这一比重提高了0.15个百分点,超过了1991年的水平,与1990年的最高水平接近。
分产业看,四川农业大省的特点比较明显。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相对较大,自1990年以来均在6%以上,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已达到6.9%;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从1992年起就一直在4%以下起伏波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见下表:
1990年以来四川GDP占全国比重变化表
四川占全国的比重(%) |
||||
GDP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90年 |
4.80 |
6.41 |
4.06 |
4.40 |
1991年 |
4.70 |
6.41 |
4.15 |
4.13 |
1992年 |
4.42 |
6.41 |
3.77 |
3.97 |
1993年 |
4.29 |
6.53 |
3.53 |
4.02 |
1994年 |
4.28 |
6.31 |
3.49 |
4.16 |
1995年 |
4.28 |
6.05 |
3.43 |
4.44 |
1996年 |
4.39 |
6.21 |
3.43 |
4.74 |
1997年 |
4.46 |
6.46 |
3.47 |
4.80 |
1998年 |
4.57 |
6.47 |
3.65 |
4.87 |
1999年 |
4.52 |
6.50 |
3.55 |
4.91 |
2000年 |
4.48 |
6.65 |
3.47 |
4.99 |
2001年 |
4.61 |
6.72 |
3.58 |
5.21 |
2002年 |
4.76 |
6.90 |
3.74 |
5.40 |
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比较
从位次上分析,1978年四川GDP总量居全国第6位,1981年被河北超过降到第7位,1985年又被浙江超过而下降到第8位,这一位次保持了11年,到1997年分别被上海和湖北超过后,四川经济总量进一步下滑到第10位,并保持至今。
从近三年的情况分析,四川与湖北的差距有所缩小,与福建的总量优势不断扩大。1997年四川GDP比第9位的湖北省少130亿元,在2000年差距达到最大(266.07亿元),最近两年有逐步缩小的迹象,2001年四川比湖北少240亿元,2002年差距又进一步缩小为100.51亿元。和第11位的福建相比,2000年四川经济总量仅比福建多90.25亿元,2001年扩大到多168.08亿元,2002年比福建多193.11亿元。
三、各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比较
从三次产业的绝对量看,四川第一产业和建筑业在全国的位次靠前,优势突出,但工业的位次与GDP的位次还有一定的差距。2002年,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62亿元,居全国第5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山东、河南、江苏和广东。建筑业增加值为430.9亿元,比江苏、山东和广东低,列全国第4位。从增长速度比较,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也较快,二者增速在全国分别位居第7和第8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工业增长速度均在全国居中游水平。见下表:
2002年四川各产业位次情况表
绝对量(亿元) |
位次 |
增长速度(%) |
位次 |
|
GDP |
4875.12 |
10 |
10.6 |
11 |
第一产业 |
1027.62 |
5 |
4.8 |
14 |
第二产业 |
1982.44 |
12 |
14.3 |
8 |
工业 |
1551.48 |
12 |
13.3 |
14 |
建筑业 |
430.96 |
4 |
18.4 |
7 |
第三产业 |
1865.06 |
10 |
10.1 |
16 |
四、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
和全国相比,尤其是和发达省市区相比,四川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最近7年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四川GDP年均增长速度不仅比全国平均增速低,而且在全国位次靠后。这三个时期四川GDP年均增长10%、6.2%和11.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1.7和0.8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位列第21位、23位和18位。“九五”时期,四川GDP年均增长8.8%,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但在全国的位次靠后,仅列第23位,比第1位的福建省低3.3个百分点。
从本世纪的头三年看,四川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00-2002年四川GDP分别增长9.0%、9.2%和10.6%,分别比全国高1.7、2.0和2.6个百分点,3年平均增长9.6%,在全国的位次跃居第13位,比最高的天津低2.2个百分点。见下图:
四川GDP增速对比情况表 (%)
“六五”时期 |
“七五”时期 |
“八五”时期 |
“九五”时期 |
2000 -2002年 |
1978 -2002年 |
|||||||
速度 |
位次 |
速度 |
位次 |
速度 |
位次 |
速度 |
位次 |
速度 |
位次 |
速度 |
位次 |
|
全国 |
10.7 |
7.9 |
12.0 |
8.3 |
7.5 |
9.4 |
||||||
四川 |
10.0 |
21 |
6.2 |
23 |
11.2 |
18 |
8.8 |
23 |
9.6 |
13 |
9.2 |
21 |
五、经济效益的比较
经济效益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体现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志。但要用一个指标来综合描述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难度较大,其中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综合效益。从人均GDP看,四川在全国属于下游水平,而且位次还有所下滑。2002年四川人均GDP为5766元,在全国排第26位,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516元,但位次却比2001年下降了2位,主要是被江西和安徽两省超过。2001年江西和安徽两省的人均GDP都是5221元,均比四川低29元,2002年两省人均GDP分别达到5829元和5817元,超过四川63元和51元。这表明,面对激烈的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区财力的主要体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即GDP的“含金量”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从这方面看,四川在全国属中下游水平。2002年四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91.5亿元(快报数),居全国第10位,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98%,在全国仅排在第21位,大大低于发达省市。2002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居前3位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达到16.62%、13.31%和10.20%,四川与它们的差距十分明显。
六、人均水平的比较
四川经济的总体特征就是“总量不大、人均不多”。如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0位,但人均GDP却只排在全国第26位,只相当于第1位上海的14.2%(上海为40646元)。在财政实力上也基本如此,总量居全国第10位,但人均财政收入仅为347元,在全国排第25位,仅相当于居第1位上海的6.4%(上海为5464元)。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也属中下游水平。2002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08元,在全国居第20位,在西部12省市区中居第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11元,在全国排第18位,与西部一些省市区相比,也处于中游水平,比西藏低1149元,比广西低704元,比云南和重庆分别低629元和627元。
此外,在诸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方面,四川“总量不大,人均较少”的特点也非常明显。见下表:
四川人均水平对比情况表
绝对量(亿元) |
位次 |
人均水平(元) |
位次 |
|
GDP |
4875.12 |
10 |
5766.00 |
26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291.5 |
10 |
347.28 |
25 |
固定资产投资 |
1805.2 |
9 |
2150.63 |
24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1850.1 |
10 |
2204.13 |
2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
3666.0 |
10 |
4368.51 |
22 |
七、产业结构的比较
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优化,200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1:40.6:38.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0.2个百分点。从2000年起的两年间,四川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2和1.3个百分点。
四川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全国相比,四川产业结构就相形见拙了。2002年全国的产业结构为14.5:51.7:33.8,与四川相比,第一产业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低1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这表明,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比重较大。
与东部地区相比,四川产业结构的滞后就更加明显和突出。2002年四川第一产业比重比东部地区高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东部地区低8.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低11.3个百分点,四川工业化程度的落后由此可见一斑。即使与西部相比,四川产业结构调整也相对滞后,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西部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略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见下表:
2002年四川产业结构对比情况表 (%)
区域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全国 |
14.53 |
51.74 |
33.72 |
东部 |
10.17 |
48.91 |
40.91 |
中部 |
17.69 |
46.74 |
35.57 |
西部 |
20.05 |
41.31 |
38.65 |
四川 |
21.08 |
40.66 |
38.26 |
八、工业化程度的比较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四川工业化水平不高已成为影响四川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阻碍四川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按此计算,2002年四川工业化水平仅为31.8%,比全国水平低13.1个百分点,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低11.3和7.8个百分点,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比,四川工业化水平也显得落后。2002年西部12省市区的工业化水平为31.9%,比四川高0.1个百分点。因此,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就成为加快四川经济进一步发展中最为迫切的问题。
九、收入分配状况的比较
GDP是一个地区创造的新增价值,通过初次分配,形成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这四个部分,其实质表现为个人、企业和国家这三者的分配状况。2002年四川GDP中,个人所得占57.05%,集体所得占31.44%,国家所得占11.51%,这种“个人拿大头、企业拿中头、国家拿小头”的分配格局在全国各省市区均有所体现,只是程度略有不同而已。整体来看,东部地区个人所得比例低于中、西部地区近10个百分点,而企业所得和国家所得则都比中西部地区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东部地区经济质量比中西部地区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配格局只是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与人们感受到的、最终分配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由于东部发达省市区经济发展阶段与西部不同,因此分配格局也有所差异。见下表:
2002年收入分配状况对比情况表 (%)
个人所得 |
企业所得 |
国家所得 |
|
东部 |
46.73 |
38.83 |
14.45 |
中部 |
56.94 |
30.04 |
13.03 |
西部 |
56.32 |
29.52 |
14.16 |
四川 |
57.05 |
31.44 |
11.51 |
十、需求结构的比较
从支出角度看,GDP是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这“三驾马车”拉动的结果,从这三者占GDP的比重可分析一个地区的需求结构。通常情况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占GDP的比重分别称之为消费率和投资率。从全国情况看,2001年全国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为59.78%,投资需求占GDP的比重为37.99%,净出口占GDP的2.23%。2002年,四川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为59.36%,比全国略低0.42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占GDP的比重为40.55%,比全国高2.56个百分点,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仅为0.09%,远远低于全国2.23%的平均水平。和全国相比,主要差距表现在净出口需求上。从东中西部比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占地利之便,净出口需求的优势十分明显,所占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2002年东部地区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为6.55%,比全国高4.22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高3.8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15.32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和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见下表:
2002年需求结构对比情况表 (%)
消费需求 |
投资需求 |
净出口需求 |
|
全国 |
59.78 |
37.99 |
2.23 |
东部 |
50.38 |
43.07 |
6.55 |
中部 |
56.14 |
41.12 |
2.75 |
西部 |
62.65 |
46.12 |
-8.77 |
四川 |
59.36 |
40.55 |
0.09 |
综上所述,四川以占全国5.05%的土地,承载了全国6.7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76%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还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工业化水平不足导致产业结构在全国也比较落后,收入分配状况和需求结构也和全国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三个转变”,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努力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水平。同时,认真做好经济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在发展中进行调整,以调整促进发展步伐。理顺和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四川跨越式发展。依据实际情况,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既要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又要处理好积累和发展的关系,增强发展的后劲,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①本文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②本文所指东部地区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指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